近年來,學歷越來越“卷”,越來越多的同學將讀研列為人生規劃的重要選項。
想讀研,目前在我國高校內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考研;第二種則是通過保研。相比競爭更激烈的考研,成功率更高的保研一般更受大學生們青睞!
如果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就為讀研做好打算,選擇更利于讀研的專業和院校,對今后考研或保研的幫助,不可小覷。
那么,應該如何從讀研的角度,規劃高考志愿填報方案呢?
從讀研看高考志愿填報
選準最終目標院校
關注高校的升學率和保研率。對于本身就有意深造的高考生來說,應盡可能選擇升學率和保研率高的大學。升學率越高,說明該校本科畢業生中讀研的比例越高,考研氛圍較好,考研成功的幾率也會增加;保研率越高,只要成績靠前,就有很大概率獲得保研資格,從而避免了殘酷的考研競爭。比如,選擇“985”“211”“雙一流”等名校,它們擁有很多學位授予點,每年能招收大量碩博生,教師和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它們很多針對本科生的教學計劃從一開始就是往碩博士培養的,保研名額也較多。
重要的是,從高考志愿填報一開始,就選準要讀研的最終目標院校。
先看清自己的最終目標是哪所高校,然后,根據高考分數、大學考研(保研)現狀、最終目標院校等情況綜合考慮志愿填報,并及早做好考研(保研)規劃。(新高考志愿填報不懂怎么填?可參考《》)。
選準本科專業
選專業時,分辨一下是要選擇更有利于本科直接就業的應用型專業,還是選擇能為讀研夯實基礎的基礎性專業,或者選擇冷門專業,通過跨專業讀研轉換賽道等。
同時,要了解所選本科專業的考研方向是哪些碩士專業,它的基礎學科是什么,那些學科專業跟它接近。
以及,哪些專業更需要考研等,比如,醫學類專業的讀研比例是非常高的,僅有本科文憑的醫學生很難在較好的醫院找到對口的工作,因為整個社會對醫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跨專業考研的同學一般是對本科專業不滿意,想要通過跨考來改變賽道。這當然可以,但這也意味著他們要比本科就是相關專業的競爭者多付出至少一倍的努力。
同樣,選擇冷門本科專業并想通過跨專業讀研轉換賽道的,在志愿填報選擇高校時可以省下很多分數,也許這些分數能讓所選高校提高一個檔次,但在大學時需要為讀研更加努力。
而在高校中,碩士、博士點是判斷專業對應學科實力的重要指標,選擇擁有碩士、博士點的專業,意味著可以在本校完成進一步學習深造,在考研復試和博士申請階段也將擁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優勢和心理優勢。所以還應該關注所選本科專業的碩博點開設情況、升學率和保研率。
因此,在高考志愿填報前,考生和家長應該要多了解本科專業,盡可能選到合適自己的專業。(300多個主要本科專業分類透徹解讀!破解“大學選什么專業好”難題,可參考《》)。
選準城市
要選準跟最終目標院校密切相關的城市。
如果是要考研(保研)外校,則不是本校的學生在專業課上很可能吃虧。吃虧并不是因為不努力,主要是不熟悉其它院校課程重點,則可能在學校組織的面試中吃虧。所以如果條件允許,要選擇和最終目標院校相近的城市,多來最終目標院校聽專業課,并多跟這里的學姐學長和老師們交流。
關注兩種“捷徑”
考研競爭激烈,但有兩種比較“捷徑”的思路:
選擇本碩、本碩博連讀專業
本碩、本碩博連讀是指在進入本科階段,就明確只要達到某些基本條件即可在本科畢業后直接進入碩士生階段學習的一種培養方式。
此種路徑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高校在招生錄取時,直接在招生專業后面的備注中標明“本碩連讀”“本碩貫通培養”“本研銜接培養”,或者是備注“某某基地班”“某某試(實)驗班”等。如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成電英才計劃拔尖創新人才試驗班)(本碩貫通培養)。
二是醫學類專業本碩(本碩博)連讀,有的在招生專業前面附以羅馬數字[Ⅶ][ Ⅷ ][ Ⅸ ],如北京大學醫學部[ Ⅷ ]基礎醫學、[Ⅶ]預防醫學;或者是臨床醫學“5+3”一體化等。
三是強基計劃。強基計劃各試點高校積極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只是強基計劃需要考生在高考前就完成報名。
有些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學后,會對一些專業的新生進行考試,選拔出優秀的學生進入本碩貫通培養的卓越班、試驗班、榮譽學院等。如果高考招生錄取時不能被高校的本碩(本碩博)貫通培養專業錄取,也可通過學校的“二次選拔”進入學習。
選擇具有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的高校
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簡稱“推免”或“推研”,是指不用參加研究生考試而直接就讀研究生的一種招生形式。
學生能夠被“推免”的前提,是所讀的高校必須具有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所以,一所學校是否有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也是部分學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選擇院校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目前,全國共有366所高校(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推免資格學校名單將華北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單列,共有367所,考慮其實行一體化管理,本文記作1所)擁有“推免”資格,其中,所有“雙一流”高校均有“推免”資格,很多“雙非”院校也有“推免”資格。考上這些大學,則可能考研都省了。